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村落街道 > 正文
    购物车
    0

    吉首地区的名门大族——吴家寨

    信息发布者:亚洲第一桥
    2017-07-10 09:10:32   转载

    01.jpg

    吴家寨位于乾州城南,进入吴家寨的路口有座枇杷庵,红墙青瓦,玲珑典雅,墙基岩坎下还长有一株枇杷树,枝粗叶肥,结满串串金黄果实,惹人垂涎。庵堂虽小,却有历史,在《乾州厅志》中都有记载。

    02.jpg

    从枇杷庵前翻过山坳,进入一条浅而低缓的山谷,原野上覆盖着葱茏翠色,橘树、玉米、大豆等果木及农作物次第生长,绿意铺天盖地,令人心旷神怡。公路跟随溪流逐渐深入,横跨溪流处都架有石桥,桥边照例生长有古树,浓荫笼罩,投下一地清凉。道路曲回转折,耸立在山谷两边的村庄一一显露出来,房屋依山傍水,随山势错落有致,掩映着翠竹青杉,交织成天然的图画。

    03.jpg

    沿途经过两三个寨子,公路右折爬向一道矮坡,两山交接的山坳中,居住有四五十户人家,这就是吴家寨。房屋聚集紧密,巷道交错,周围小山头全是青郁桔园,地方不大,却显得清静深幽,饶有田园风趣。这个看似极普通的小小村落,实际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繁衍和发展,经历了无数颠沛流离,至今仍是乾州一带老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传奇。

    04.jpg

    相传吴家寨的先祖世居于江苏南京的姬家巷,在元末时是陈友谅的部下。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在江西鄱阳湖进行决战,结果陈友谅战败,部下将士遭到朱元璋大肆追杀。吴氏先祖为躲避追杀,举家西迁,一路逃入湖广,最后来到当时穷山恶水、偏僻荒蛮的湘西才安定下来。吴氏先祖育有三子,老大在南京出生,取名吴京;老二是到长沙宁乡时出生,取名吴宁;进入湘西后诞下第三子,因湘西多山,于是就叫吴岳。吴家最开始居住在河溪镇的五斤坪,后来三兄弟分开发展,老大吴京搬到双塘的吴家寨定居,老二吴宁搬到吉首的上佬村,老三吴岳搬到乾州的三岔坪。经过六百多年繁衍生息,子孙开枝散叶,遍布湘西各地,成为吉首地区的名门大族。

    05.jpg

    还有一种说法,说吴氏先祖其实不姓吴,逃亡到湘西后为了隐藏身份,便根据湘西苗族有吴龙廖石麻五大姓的说法,特地改姓吴,好让土著居民认同和接纳,方便融入本地生活。历史上,江西迁入说在湘西一带有深远影响,很多姓氏、家族都说自己祖上是明清时期从江西迁至这里的,以至给人一种错觉:湘西的村寨大都是明代才建立的。事实上土家族和苗族早在远古时期就在这片土地生活着,到了明代,大量移民进入湘西,他们宣扬宗族观念,大力兴修族谱,在本地同姓土著居民中慢慢形成影响,几百年下来,没有本族文字、长期受汉文化影响的土家族和苗族便对族谱记载的迁徙史产生了认同,认为自己祖上真是明清时期从外地迁徙进来的。

    06.jpg

    从枇杷庵到吴家寨,一条山谷中坐落有马脚、中寨、上寨、岭上高等数个村庄,居民基本都是从吴家寨发展出来的吴氏后人。这些寨子新诞生的婴儿,仍遵循传统按照班辈取名。

    07.jpg

    吴氏字辈共有十字:盛、庆、有、应、正、志、士、国、朝、庭。吴氏宗祠堂号延陵,修建在中寨与上寨交界处,祠堂门前溪流环绕,一座小桥通向对面的学校,桥头这边有口古井。祠堂建于清代,是吴家寨一位举人筹资倡建。民国时期重新扩建,两进一天井,外加阁楼、戏台,文革期间遭受破坏严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由吴家寨的乡贤长者们牵头,向全湘西吴氏族人募集善款对宗祠进行修缮,整体布局和建筑风格基本保持了民国时的样貌。

    08.jpg

    每年冬至节,吴氏宗族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湘西各地的吴氏后人都会派代表参加。仪式完成后,便在祠堂门前大坪上举行宴会,全体族人聚在一起吃饭饮酒,加强交流联系,增进亲族情谊。冬至在古代被奉为一岁之首,吴氏冬至祭祖,上接古风,可证其历史悠久,这样的传统文化,在本地越来越少见,十分值得深入挖掘和宣传。

    09.jpg

    010.jpg

    吴家寨距离乾州城仅几里路,容易得风气之先,村民崇文重教,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均肯出人才。张吉怀高速铁路干线获国家批准建设后,吴家寨因优越的地理位置,被规划为吉首市高铁新城核心发展区域,成长空间巨大,在不久的将来,必定成为吉首城市建设腾空而起的一颗新星。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